n131068

标签: 李宗仁

1949年12月,阎锡山等14人,乘坐的飞机,遇寒流无法上升,陈立夫劝阎锡山:“

1949年12月,阎锡山等14人,乘坐的飞机,遇寒流无法上升,陈立夫劝阎锡山:“

1949年12月,阎锡山等14人,乘坐的飞机,遇寒流无法上升,陈立夫劝阎锡山:“你的十几箱金条,超载了,飞机需减重。”谁知,阎锡山的做法,让陈立夫非常恼火。最终,他只能在不通电的荒郊终老。阎锡山这人,从小在山西五台县河边村长大,家里是做生意的地主,1883年生,早年丧母,靠外祖母拉扯大。九岁进私塾念书,十四岁辍学帮爹管钱庄,放贷收息啥的都干,1900年投机赔光了,父子俩逃到太原躲债。这经历让他学到不少算计的本事,后来考上山西武备学堂,1904年去日本留学,先在东京振武学校,后进士官学校,1909年毕业回国。回国后当教官,加入同盟会,秘密搞革命活动。1911年辛亥革命,阎锡山领头在太原起义,推翻清廷,当上山西都督,从此掌权38年,人称山西王。他治山西时,表面上搞现代化,建学校工厂,推广农业改良,还办中医研究社,派学生出国学科学。但骨子里是军阀,靠灵活联盟保地盘,1927年北伐支持蒋介石,占北京得高位,可1929年又联合冯玉祥李宗仁打中原大战,败了逃大连,1931年和蒋和解回山西。抗日时抵抗日军,但内部冲突多,1939年跟共产党摩擦,1945年内战支持国民党,上党战役损失惨重。1948年太原被围,他加强防务却自己溜走,1949年3月借李宗仁电报飞南京,留下部下顽抗。总之,这人精于权术,保自己地盘第一,从不站错队,但也多次反蒋,留下恩怨。1949年12月9日晚,阎锡山跟陈立夫朱家骅邱昌渭刘士毅等14人从成都新津机场起飞,目的地台湾。飞机上阎带了几十箱金条,这些是从山西残留财产,用来维持家人佣人台湾亲属和老部下生活。其实早在1948年,他就让妻继母儿媳去台湾设阎公馆,另给分居妻找寓所,四儿子送美国置房产。1949年4月,又从上海运金银到台北,转日本买房。飞机飞到四川湖北交界遇寒流,机翼结厚冰,下坠700尺,只能返成都。陈立夫误以为偏航汉口,怀疑策反,准备极端措施,还盯着阎防止异常。降落后,陈问飞行员原因,对方说金条超载,遇寒流无法升。陈找阎商量卸部分金条,阎拒绝,说财产就剩这些,得靠它养人。陈强调阎是政府首脑,台湾等着他们,得优先安全,卸物资取大义。阎权衡后,决定留几名随行人员在成都,金条全带走。这让陈很恼火,觉得阎要钱不要命,不顾集体。飞机再飞顺利到台湾,但这事暴露阎自私,蒋介石知后不信任他。到台湾后,阎锡山短暂主持政务,1949年12月7日至1950年3月7日当行政院长,11月20日至12月7日代理总统,开发布会讲政策,批评国民党不诚信不团结。但蒋介石1950年1月召见,通知改组,阎手下被蒋系替换。3月蒋复职,阎免实职,只得总统府资政和中央评议委员虚衔。先住台北丽水街日式别墅,后避政治迁阳明山菁山。这地方荒凉,杂草半人高,路崎岖步行30分钟到公路,无电无自来水,喝泉水。日本占领时想建农场未成。阎带秘书司机厨师30侍卫宪兵建木板房叫菁山草庐,台风掀屋顶后,用安山岩仿山西窑洞建石屋,加走廊活动。部下开垦地,种柑橘松树,养鸡猪自给。阎每天开会记琐事,写书批评共产主义预言冲突,听京剧不信宗教。除蒋和陈诚各访一次,无人登门。部下从近40减到不足10,因孤寂收入低走人。阎想去美日,蒋不放,说台湾好。1960年患肺炎并发心脏病,口述遗嘱六点:丧事简,收挽联不收幛,灵前供无花木,出殡早,不放声哭,墓碑刻思想日记选段;亲撰挽联指定位置。5月23日逝世,77岁,葬阳明山,墓前水泥中字,奉中道。无子女吊祭,凄凉收场。阎锡山一生算计精明,从军阀时代起就靠灵活站队保山西38年,可到头来在内战中丢地盘,逃台湾还因金条事件得罪人。早年他投机赔本学到教训,后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,革命时抓机会当都督,治省时表面改革实际独裁。抗日抵抗日军却内部搞摩擦,内战支持蒋却自己先跑,留下太原五百完人神话安慰部下灵魂。这人权术高明,多次反蒋如中原大战差点让蒋败北,可蒋记仇,到台湾就踢开他。阎想平衡蒋李宗仁,却成蒋利用工具,李去美后阎无用。晚年隐居菁山,建窑洞思乡,写书发牢骚,但部下散尽,孤独终老。陈立夫监视他,飞机事后告状,加速阎失势。陈立夫这角色也关键,早年留学美学矿,回国投蒋,当秘书组织部长,掌中统特务,CC系头子,蒋家天下陈家党一说就从这来。他监视阎是蒋命令,怕阎投降。飞机事后,陈恼火阎贪财,影响蒋看法。陈自己1949年去台,1950年失势去美养鸡,1967年回台推中医,不问政,晚年倡文化统一中国,2001年逝世101岁。阎事件中陈立场强硬,优先安全,但阎优先财产,暴露人性。阎晚年窑洞生活,思乡却回不去,墓中字标中道哲学,可实际一生偏向自保。部下散因穷苦,阎发不出薪,靠金条维持却众叛亲离。
蒋介石晚年曾言:“我之所以会失去江山,罪魁祸首只有一个人。”这人是谁,为什么蒋介

蒋介石晚年曾言:“我之所以会失去江山,罪魁祸首只有一个人。”这人是谁,为什么蒋介

蒋介石晚年曾言:“我之所以会失去江山,罪魁祸首只有一个人。”这人是谁,为什么蒋介石会把国民党失利的责任推到他头上呢?他到底该不该为国民党的失败负责呢?蒋介石晚年每到夜深人静睡不着时,总爱在日记本里咬牙切齿地数落人。他一口咬定:“我之所以会失去江山,罪魁祸首只有一个人!”但有意思的是,翻遍他晚年日记你会发现,他恨的其实不止一个,而是三个关键人物:苏联的斯大林、美国的马歇尔,以及国民党内部的桂系大佬李宗仁。此外,先聊聊斯大林,蒋介石觉得自己被这位“老大哥”坑惨了。当年孙中山在位时,苏联又是给钱又是送枪,援助没停过。抗战结束后,蒋介石为了拉住苏联,甚至不惜签了不平等条约,把东北权益都让了出去。可斯大林转头就不认账了,不仅卡住东北不交接,还切断所有援助。原因?蒋介石脚踩两条船跟美国套近乎,惹恼了斯大林。老蒋气得直跳脚:“背后捅刀子!两面三刀!”可他也不想想,自己先拿国家利益做交易,又能怪谁背信弃义?而马歇尔这位美国五星上将,顶着诺贝尔和平奖光环来中国调停,蒋介石原本乐开了花,以为美国铁定站自己这边。可谁知,马歇尔一来就要求停止战争,还让蒋介石把精锐部队往东北方向调。结果呢?内陆防务空虚,给了解放军可乘之机。于是,蒋介石在日记里骂人的花样可谓五花八门,竟将马歇尔称作“马下儿”,还称其“昏昧无知,顽固执迷”。但说到底,马歇尔代表的是美国利益,蒋介石指望别人替自己卖命,未免太天真。除此以外,最让蒋介石难以释怀之人,非李宗仁莫属。这对冤家斗了二十多年,李宗仁不光在1949年联合美国人逼老蒋下野,自己当上代总统,还处处和他唱对台戏。蒋介石在日记里把李宗仁骂得狗血淋头:“投机取巧!争权夺利!寡廉鲜耻!忘恩负义!”可李宗仁也不是吃素的,他直接说破蒋介石的毛病:“他在幕后非法操纵,加速了政治、军事和财政崩溃”。一个在台上,一个在台下,党政军令各搞一套,部队调动互相拆台,这仗还怎么打?但把江山丢了的责任全推给这三个人,未免太不讲道理。蒋介石退到台湾后冷静想想,其实也写过几句反省的话:“我们此次失败,并不是被共匪打倒的,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”。他坦言军队已经腐败不堪,“无主义、无纪律、无组织、无训练、无灵魂、无根底”。军官们“嫖赌吃喝,无所不为”,士兵“扰民害民”。更讽刺的是,抗战刚胜利时,国民党派去接收沦陷区的官员大搞“五子登科”(房子、车子、票子、位子、女子),物价飞涨民不聊生。沦陷区百姓拿伪币换法币,积蓄瞬间缩水成二十五分之一,老百姓能不寒心?除此之外,蒋介石还犯了个致命错误——把知识分子全推到对立面。他不怪自己搞特务统治、压制言论,反而大骂师生“大半都作了共党的外围”。甚至1947年出台的《戡乱总动员令》直接把温和派也逼上梁山。连陈立夫晚年都承认:“国民党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,是自己打败了自己”。但老蒋却始终绕不开这个弯,宁可揪着“三大仇人”不放。此外,斯大林、马歇尔、李宗仁三人虽给蒋介石带来诸多困扰,然而真正致使国民党政权崩塌者,还是蒋介石自身那套混乱的统治逻辑。他违背了孙中山“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”的道路,把屠刀对准共产党和工农群众;他纵容四大家族贪腐横行祸乱市场秩序,搞金圆券洗劫民财;他迷信枪杆子却丢了人民的心。1949年百万大军土崩瓦解时,蒋介石或许该听听上海街头的民谣:“想中央,盼中央,中央来了更遭殃”——这才是江山易手的真相。晚年蒋介石在台湾的草山上写日记骂人时,其实该把镜子摆正,好好照照自己。
☁1949年9月,毛人凤拿着一份四百多人的枪决名单让卢汉签字,卢汉拒绝签字

☁1949年9月,毛人凤拿着一份四百多人的枪决名单让卢汉签字,卢汉拒绝签字

☁1949年9月,毛人凤拿着一份四百多人的枪决名单让卢汉签字,卢汉拒绝签字,毛人凤说:“那就杀一半,留一半如何?”卢汉还是不同意,毛人凤说:“这是蒋总裁的命令,你竟敢违抗?”1949年9月,毛人凤手持包含四百多人姓名的枪决名单,要求卢汉在上面签字批准执行。然而,卢汉坚决拒绝了这个要求,面对卢汉的拒绝,毛人凤退而求其次,提出可以将名单上的人数减半,只处决一半人,留下一半。但即便如此,卢汉依然没有同意,毛人凤无奈之下,只得搬出蒋介石的命令来压卢汉,声称这是蒋介石亲自下的指示。在此之前几个月的时间里,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,国民党政权已经摇摇欲坠,形势岌岌可危。蒋介石将最后的赌注押在了西南地区,而云南则成为了这一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。卢汉因其对云南的掌控力,被外界称为“云南王”,蒋介石一方面试图拉拢卢汉,以稳固云南的局势,另一方面又对他充满了猜忌和不信任。尤其是在前任“云南王”龙云起义投奔共产党之后,蒋介石对卢汉的猜忌达到了顶点。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,中央军甚至包围了云南全省,与此同时,共产党通过秘密电台与卢汉取得联系,为他指明了仿效“北平模式”进行和平起义的道路。蒋介石为了进一步控制卢汉,电召他前往重庆开会,卢汉在临行前,谨慎地交代心腹,如果局势有变,就立即通电起义。到达重庆后,蒋介石许诺将拨付百万大洋给卢汉,并同意扩编他的部队。然而,在卢汉即将返回昆明之际,蒋介石派遣毛人凤跟随他一同回去,而那份枪决名单,正是蒋介石用来牵制卢汉的“毒箭”。面对毛人凤的逼迫,卢汉并没有直接翻脸,而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:成立一个由五人组成的会审小组,按照军法程序来审理这些案件。蒋介石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,名单上的人数也从四百多减少到了九十多个。随后,蒋介石发来一封电报,上面写着“情有可原,罪无可赦”八个字。卢汉灵机一动,找到云南的元老李根源商议对策。李根源将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,变成了“罪无可逭,情有可原”,卢汉借此为由,坚持不能随便杀人。就在此时,代总统李宗仁来到云南视察,卢汉巧妙地安排家属们进行请愿,商会也递交了陈情书,在多方压力下,李宗仁最终批示释放所有在押人员,毛人凤的清洗计划就此破产。蒋介石得知昆明的情况后,沉默了许久,随后匆匆离开了云南,他内心深处害怕卢汉会成为第二个张学良,他的离去也标志着国民党试图控制云南的努力彻底失败。卢汉随后肃清了保密局在云南的残余势力,并在1949年12月9日率部起义,投向了共产党。
1966年,75岁的李宗仁迎娶了26岁的胡友松,大婚当晚,当李宗仁满心欢喜地走进

1966年,75岁的李宗仁迎娶了26岁的胡友松,大婚当晚,当李宗仁满心欢喜地走进

1966年,75岁的李宗仁迎娶了26岁的胡友松,大婚当晚,当李宗仁满心欢喜地走进卧室时。不料,胡友松却哭着说:“你不要过来,我们分房睡…” 李宗仁早年投身军界,指挥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重要胜利,后辗转海外。1965年他携妻...
1966年国庆节,毛主席邀请李宗仁登上了天安门城楼,毛主席非常热情,牵着李宗仁的

1966年国庆节,毛主席邀请李宗仁登上了天安门城楼,毛主席非常热情,牵着李宗仁的

1966年国庆节,毛主席邀请李宗仁登上了天安门城楼,毛主席非常热情,牵着李宗仁的手,告诉他:“请多多保重身体!我们是不会忘记你的!”李宗仁站在旁边,非常感动,不知道说一些什么好!李宗仁只是国民党立场不同而已,对国家对民族贡献也是很大的,他是中华好儿女!你觉得呢?

1938年,李宗仁夜会女记者,被妻子郭德洁撞破,她摔碎茶盏,大哭大闹,谁料黑漆漆

1938年,李宗仁夜会女记者,被妻子郭德洁撞破,她摔碎茶盏,大哭大闹,谁料黑漆漆的枪口突然对准了她的头,她的哭声戛然而止,仰起脸来一看,竟是她亲爱的丈夫李宗仁。1938年4月28日深夜,徐州李宗仁公馆内发生了一场夫妻冲突...
1938年,徐州会战,蒋介石(左一)白崇禧(左二)与五战区高级将官李宗仁(左三

1938年,徐州会战,蒋介石(左一)白崇禧(左二)与五战区高级将官李宗仁(左三

1938年,徐州会战,蒋介石(左一)、白崇禧(左二)与五战区高级将官李宗仁(左三)、李品仙(左四)合影,单独者孙连仲 ​​​

1965年李宗仁回国后曾委婉提出想担任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,不过毛主席认为按照李宗

1965年李宗仁回国后曾委婉提出想担任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,不过毛主席认为按照李宗仁的资历,应匹配正国级岗位,但从现实角度很难实现;而如果要给他一个副国级职务,就明显有些低了。因此,还不如不安排实际工作,让年事已高的...
1949年4月,李宗仁和蒋经国。1949年8月,马步芳和蒋经国。

1949年4月,李宗仁和蒋经国。1949年8月,马步芳和蒋经国。

1949年4月,李宗仁和蒋经国。1949年8月,马步芳和蒋经国。
1965年李宗仁回国后曾委婉提出想担任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,不过毛主席认为按照李宗

1965年李宗仁回国后曾委婉提出想担任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,不过毛主席认为按照李宗

1965年李宗仁回国后曾委婉提出想担任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,不过毛主席认为按照李宗仁的资历,应匹配正国级岗位,但从现实角度很难实现;而如果要给他一个副国级职务,就明显有些低了。因此,还不如不安排实际工作,让年事已高的李宗仁在家养老,按正国级标准保障其生活待遇。那天中南海的会面持续了一个多小时。李宗仁望着眼前这位比自己小两岁的领袖,想起十六年前离开大陆时的仓皇,手里的茶杯微微发颤。他提到程潜、张治中都在人大任职,语气里带着试探,毛主席却笑着摆了摆手,说:“德邻先生,你的情况不一样。”这话让李宗仁沉默了,他何尝不清楚,自己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,这个头衔在历史上沉甸甸的。当年台儿庄战场上,他指挥几十万军队挡住日军进攻时,恐怕没想过晚年要为一个职务纠结。周总理后来专门上门解释,说得更直白:“给个副委员长,国际上会说我们亏待了你;给更高的,眼下又不合适。”李宗仁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,回国后的日子过得平静,政府给他安排了西总布胡同的宅院,有警卫员和厨师,每月生活费按最高标准发放。他常去颐和园散步,遇到傅作义这些老朋友,聊起当年的战事,也说起现在的生活。傅作义打趣他:“你这日子比我当水利部长清闲多了。”李宗仁听了,总是哈哈一笑。其实毛主席的考量不止于此,那年头国内局势复杂,李宗仁刚回来,对新社会还不熟悉。让他去人大开会,面对那些曾经的对手,怕是会不自在。倒不如让他先四处看看,亲眼瞧瞧共产党治理下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模样。于是李宗仁去了东北,看鞍钢的高炉;回了广西,见桂林的新面貌。在老家临桂,他站在稻田边,对陪同的人说:“当年我主政广西,怎么就没想过修水渠呢?”1966年夏天,郭德洁病逝,李宗仁情绪低落了好一阵子。周总理特意让人给他介绍了胡友松做秘书,后来两人结了婚。小院子里添了生气,胡友松陪他看报纸,读文件,偶尔还一起练字。李宗仁写得最多的是“祖国统一”四个字,笔锋里仍有当年的锐气。有次程思远来看他,说起蒋介石在台湾骂他“叛徒”,李宗仁只是淡淡一笑:“他骂他的,我走我的路。”那时他已经想通了,职务高低不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选对了方向。他把收藏的字画捐给国家,还写信给台湾的旧部,劝他们早日回来看看。1968年冬天,李宗仁查出直肠癌住院。躺在病床上,他让胡友松拿来纸笔,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写了封信。信里说自己回国这条路走对了,还盼着台湾能早日回归。这封信后来被收录进档案,字里行间都是老人对家国的牵挂。第二年年初,李宗仁去世。追悼会上,周总理亲自主持,评价他“一生做过两件好事:台儿庄战役,回归祖国”。骨灰盒上覆盖着国旗,这或许是对他最好的肯定。多年后,有人说起当年的职务风波,总觉得是李宗仁的遗憾。其实细想起来,毛主席的安排未必不是一种成全。让一位七旬老人远离政治漩涡,安安稳稳度过晚年,看着自己热爱的国家一点点变好,或许比坐在办公室里更合心意。就像李宗仁临终前说的:“身为中国人民,无上光荣。”这份认同,早已胜过任何头衔。